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莫绪明教授团队的协助下,成功为一名6岁先天性心脏病女孩实施了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项技术的创新标志着医院在先心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进入了可降解的新阶段,将为更多先心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符合生理修复的治疗方案。
案例分析:隐匿的心脏病
在1个月前的体检中,小雨(化名)被发现心跳中存在杂音,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右房室和肺动脉的直径增大,房间隔中部有55mm的回声中断,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虽然孩子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的异常分流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引发心脏扩张、心律失常等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温中源博士指出:“虽然缺损小,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越早干预越能避免不可逆损伤。”
先心病的潜在风险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许多儿童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的《儿童房间隔缺损管理共识》指出,学龄前儿童ASD大于5mm即使无症状,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成年后房颤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传统治疗的局限性
传统的微创治疗中,金属封堵器由于不可降解性,会终身留存在患者体内,可能会引发组织压迫、磨蚀、血栓等长期并发症。而新一代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不仅具备传统封堵器的有效封堵功能,还可以被机体完全吸收,无残留,大大减轻了心脏的心理负担,更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
手术过程与技术优势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莫绪明教授团队参与了现场指导。在手术中,采用纯超声引导的方式,通过经胸小切口精准将可降解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全程未使用放射线,有效保护了患儿。在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并无残余分流后,手术成功。
创新技术与保护措施
纯超声引导技术具备实时、动态及无创的特点,能够清晰观察心脏的结构形态及封堵器的位置,确保手术精准与安全。同时,整个治疗过程“零射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医生及患者,尤其是孕妇和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群体,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经胸小切口的优势
利用经胸小切口进行手术,路径短且垂直于缺损,操作时间更短,精准度更高。这种方式不受外周血管的限制,极大地惠及低龄儿童。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未来
这种新型封堵器在完成“临时桥梁”的功能后,可以被机体完全吸收,促进缺损的自我修复,从而消除了金属封堵器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不影响儿童患者心脏的生长发育,有助于长远的健康预后。
结语
此次可降解封堵术的成功实施,不仅是医院在“微创化、精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下的重要实践,更是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在先心病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治疗标准。这一成就不仅是江北新区医疗高地的又一次突破,更彰显了公立医院在区域医疗升级中的责任担当,努力实现健康中国梦。
3499拉斯维加斯成为品牌与信任的象征,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健康的未来。